子不语兮飘渺

不常更新

冥界篇

关于先秦两汉时期的人认知中的死后世界是复杂多样的,甚至今人并不能一概而论,彼时的“轮回”观念尚且没有在汉地流传,后代的“修仙”观念在东汉以前也只是相当朴素,此处只对商到东汉时期的死后列出资料。

(ps:本人才疏学浅,有错误请指出,感谢。)

商代,自然神与祖先神

在商代甲骨文中可见的众神有自然神与祖先神两大类,还有一个性质尚有争议的“帝”(既有认为是自然神也有认为是祖先神,或者二者兼备的)

普通商人是否认为自己的祖先会成鬼神?

关于这一点目前并没有太多资料,只能确定商代上层的“先公”“先妣”被认为死后成神,作为“帝”的臣子,并且会对人间赐福降灾。

如:

贞问祭祀先公先王刻辞卜骨:

上甲不遘雨?大乙不遘雨?大丁遘雨?

盘庚时期的太王南庚去世后,就常被以占卜农业相关的内容。

商代占卜涉及农业,战争,生育等情况,贞人有男有女是一个大群体,相当于后代的“巫祝

视死如生

商代应当也有“视死如生”的概念,他们将丰富的物品陪葬,还用“羌”等来祭祀先祖和神灵(并且对用来祭祀的牺牲很“挑”)

周代也延续了商代“视死如生”的观念,但是官方人牲和人殉在周公以后明令禁止(实际上先周所在的地方似乎并不流行这两种,商中后期的人牲数量也一直下降,可能是因为国力衰弱导致的祭祀改革)周代官方提倡用草扎的“刍灵”(也有极为抽象的俑)陪葬,但是在一些地区仍旧流行殉葬与人祭。

黄泉

《孟子•滕文公下》:“夫蚓,上食槁壤,下饮黄泉。”

《荀子•劝学》:“下饮黄泉。”

“黄泉”一开始指的是地下水之类的,但是后来引申为地下,以及死后世界,可见此时已经有了“死后世界”在地下的观念。(同时商代死后成神的观念也继承下来了)

《管子•小匡》:“应公之赐,杀之黄泉,死且不朽。”

《左传•隐公元年》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

《左传•昭公二十九年》:生为上公,死为贵神。(同时也与神话历史化有关,如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等帝王的神化也导致出现了“宙斯”等众神是先贤死后神化的说法,有些异曲同工之妙。


幽都

幽都之山

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:“北海之内,有山,名曰幽都之山,黑水出焉。其上有玄鸟、玄蛇、玄狐蓬尾。”

《楚辞·招魂》:“魂兮归来,君无下此幽都些。”

东汉王逸注曰:“幽都,地下后土所治也。地下幽冥,故称幽都。

《招魂》的成文年代曰在战国后期到西汉早期,可见此时已经有了亡者下幽都的观念,而“土伯”似乎也是当时冥界的重要神灵之一。


《楚辞•招魂》:

土伯九约,其角觺觺些。

敦脄血拇,逐人伂駓駓些。

参目虎首,其身若牛些。

东汉王逸注曰:“土伯,后土之侯伯也。约,屈也。觺觺,犹狺狺;角利貌也。言地有土伯执卫门户,其身九屈,有角觺觺,主触害人也。”

从原文以及东汉学者的描述来看,地下的这位土伯是后土的“侯伯”(手下),并且相貌相当可怕,可见当时的人对于地下世界充斥着恐惧。

那么,“地下后土”又是哪位呢?

《礼记•檀弓上》:“君举而哭于后土。”

东汉郑玄注曰:“后土,社也。”

在东汉时期的人来看,这位地下后土可能是“社神”后土,也就是……

《左传•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共工氏有子曰句龙,为后土。”

《国语•鲁语上》:“共工氏之霸九州也,其子曰后土,能平九土,故祀以为社。”

这里要重申一点,“后土”不止一个,后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指代“土地神”,“后土,地也”,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时代。

鬼为虐于人间

这个主题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,基本是从商代就有“鬼神”为祟的甲骨卜辞,而后代的泛神论也把这一点继承下来了。

战汉时期的《日书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堆为虐的民间鬼神,这代表了当时的人对于“鬼”的印象——恐惧,认为得罪鬼会被报复。

当时的人为了摆脱心中恐惧就想出各种巫术来避免,如:

《日书》:人毋(无)故而鬼取为胶,是是哀鬼。毋(无)家,与人为徒,令人色柏(白)然毋(无)气,喜契(絜)清,不饮食。以棘椎桃秉(柄)以高(敲)其心,则不来。


鬼犹求食

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鬼犹求食,若敖氏之鬼,不其馁尔?”

“鬼尚且要求吃东西,若敖氏的鬼不是要挨饿了吗?”

《荀子•礼论》:“丧礼者,以生者饰死者也,大象其生,以送其死,事死如生,事亡如存。”

当时的人眼中,死后会化为“鬼神”,故而流行视死如生,将生前的物品陪葬,后人也会按时祭拜,如果没了祭祀的人,就要做“饿鬼”了


告地书,告地策……

在战国以后,汉地墓葬就常常陪葬一种文书,作为以及下冥界的凭证,这类文书早期甚至与官府公文简牍极为相似,不得不说是现实对于冥界认知映射的一个例子。

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

《告地书》:十三年五月庚辰。江陵丞敢告地下丞:市阳五夫隧,自言与大奴良等廿八人、大婢益等十八人、轺车二乘、牛车一辆、驷马四匹、骝马二匹、骑马四匹。可令吏以从事,敢告主。

武威五坝山汉墓简牍

《冥间过所》:张掖西乡定武里田升宁今归黄(泉),过所,毋留难也。故为(缺三字),今升宁自小妇得绥,取升宁衣履烧祠,皆得所过也。今升宁田地皆当归得孙赵季平所……

孔家坡汉简

《告地书》:二年正月壬子朔甲辰,都乡燕佐戎敢言之:库啬夫辟与奴宜马、取、宜之、益众,婢益夫、末众,车一乘,马三匹。正月壬子,桃侯国丞万移地下丞,受数正毋报。

可以看到,这类似“冥界通行证”的简牍,主要“面向对象”是冥界官员如“地下丞”“地下主”,这些神灵应该是当时人认知中的冥界神官,但是祂们的神话几近失传,只能期待考古。

死后成为神仙

在战国以后,一直到西汉的社会上层追求死后成为神仙,从秦始皇到汉武帝,再到西汉时期的普通人,都一度热衷于“求长生”,甚至出现了“西王母筹”这样的轰动事件。

《汉书•五行志》:哀帝建平四年正月,民惊走,持稿或棷一枚,传相付与,曰行诏筹。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,或被发徒践,或夜折关,或逾墙入,或乘车骑奔驰,以置驿传行,经历郡国二十六,至京师。其夏,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,设张博具,歌舞祠西王母。又传书曰:“母告百姓,佩此书者不死。不信我言,视门枢下,当有白发。”至秋止。

汉•《董逃行》:

吾欲上谒从高山。山头危险道路难。遥望五岳端。黄金为阙班璘。

但见芝草叶落纷纷。百岳集来如烟。山兽纷纶麟辟邪其端。鹍鸡声鸣。

但见山兽援戏相拘攀。小复前行。玉堂未心怀流还。传教出门来。

门外人何求所言。欲从圣道。求一得命延。教敕凡吏受言。

采取神药若木端。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。奉上陛下一玉柈。服此药可得神仙。

服尔神药。莫不欢喜。陛下长生老寿。四面肃肃稽首。

天神拥护左右。陛下长与天相保守。


可见当时对于追求长生不老,成为神仙这样的想法有多么普遍,从上而下,其中也有西汉后期社会矛盾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,在西王母筹事件之前就有一场大旱,很难说是不是这场闹剧的原因。

追求长生当然是大部分人都无法得到的,所以人们换了个方法——通过墓室绘画《升仙图》或神仙画像,意图达到“死后飞升”,这样的题材在汉晋时期很普遍。


泰山治鬼

《怨诗行》:“天德悠且长,人命一何促。百年未几时,奄若风吹烛。嘉宾难再遇,人命不可续。齐度游四方,各系泰山录,人间乐未央,忽然归东岳。当须荡性情,游心路所欲。”

东汉后期•刘伯平镇墓券:“想念苦,匆相思,生属长安,死属大(太)山,死生异处,不得相妨。”

另一则残镇墓券:“生人属西长安,死人属太山”。

嘉平二年铭文载“神生五岳,主生人录:召魂召魄,主死人籍。”


泰山作为管理死去生灵的功能在先秦是否存在有些疑问,但是在战国后期到秦代,确实有百姓祭祀泰山的记录,秦始皇也曾封禅泰山,说明这座山在当时确实有一定地位。

江陵关沮周家台秦简

“人皆祠泰父,我独祠先农。”(简347-348)

到了汉代进一步完善,但是不只有泰山,当时的人认为五岳都具有这个功能,只不过泰山的影响力导致“泰山治鬼”说法在后世被发扬光大了。



评论

热度(14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