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不语兮飘渺

不常更新

关于众神的性别

实际上先秦时期的神名是有“阴阳”之别的,女性神祇基本名字都带“女”或者“母”,如果是男神则没有,如:

甲骨文中有两个跟老虎有关的祭祀神:虎与虎女

,以及两个和山有关的神:岳与阜母

还有东母,西母,母雀……

而且黄帝,炎帝,太皞,少皞,颛顼,还有蚩尤,这一批古代“帝王”实际上最早春秋以后都是才有记载(如《国语》《逸周书》),并且具有浓厚的天神色彩(出土的战汉《日书》中甚至从天界下凡降灾,或者骑着神龙怀抱日月。),再往前到西周,甚至只有禹才有记载(如西周金文,《诗经》)。

伏羲与神农最早记载是战国早期的《易•系辞》,并且未与天帝太昊,炎帝混合(这两个圣王与天帝混同得等到东汉左右。)而燧人氏与女娲氏最早的文献记录分别是战国后期的《庄子》与《天问》(再往前的《尚书》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以及百家根本不言此二人/神)

秦汉大一统以后,这些神或人开始大融合,到东汉中后期“太昊”与“伏羲”融合,“炎帝”与“神农”融合,但“天地人三皇”在东汉后期的《风俗通义》才初现与其他版本三皇融合的征兆。


蚩尤最早出自《尚书•吕刑》,这篇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作品,事实上关于蚩尤的最早出土文物也是此时,如“鱼鼎匕”,上有铭文曰:

曰:之司□匕,述(墜)王鱼鼎。曰:钦哉,出游水蟲,下民无智(知),参蚩?

(尤)命,帛(薄)命入羹,忽入忽出,毋处其所。

那么,原文的“蚩尤”是否从“女”呢?答案是否定的,蚩尤不从“女”,而是从“虫”:

蚩(本字)

以及近年发现的,战国后期的清华简《五纪》:

【98简】黄帝又(有)子曰寺(蚩尤),既长成

【99简】人,乃作为五兵。

可见蚩尤在古代都是从“虫”而非“女”,战国时期祭祀名仍旧分男女,如果蚩尤真在大众认知中是女神,那么肯定会从女,但没有,所以蚩尤要么是男神,要么是无性神。

春秋战国祭祀名从“女”的例子(单数,双数的话是另外的算法,如楚地祭祀的“二天子”):

老童与鬻熊在祭祀中有从女,但祝融不从女,(其实这二位到底是否只为女都不一定,当时甚至可能同时存在男女说法。)

同样,在先秦涉及“黄帝”“炎帝”以及“颛顼”“少皞”“太皞”的铭文,简牍基本不从女,故而这几位大概不是女性。

ps:黄帝炎帝虽然有姓氏“姬”“姜”的说法,但那是出自《国语》,这本书的编纂时间有争议,但基本认为是战国到汉代的人伪造托古于左丘明的书籍,西汉早期的《史记》里黄帝根本不姓“姬”,而是姓“公孙”,至于炎帝压根就没说姓什么

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:黄帝者,少典之子,姓公孙,名曰轩辕。

而且《史记》包括更之前的文献里蚩尤与九黎压根没关系,史记写这两个的时候提都没提另一个。

再比如:洛神在东汉以前不怎么被称为“洛神”,而是洛“嫔”或者宓“妃”。

姮娥,在王家台秦简里字为“亘我”,但是正字为“姮娥”。

商周神话中的两位老祖母:简狄和姜原,她们名字也有“娀简”和“姜嫄”的写法,战汉文献中的夏代老祖母——涂山氏,要么叫做“涂山女”,要么叫做“女娇”。

羲和与常曦目前缺乏资料,并不知道这两位女神在先秦的写法(传世文献写法与先秦有差异属于正常事,也有把常曦写成嫦羲的,还有山海经里的“女和”月母,至于羲和……祂的例子相当复杂)

也就是说基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古代存在过“女版黄帝”“女版蚩尤”“女版神农”这样的设定,黄帝,神农甚至是有妻子的,蚩尤没有婚姻记录,但是单身不代表就是女神,就像女神单身不代表就是男神了一样(这啥比喻啊喂!)

小声(这几个甚至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自己存在,除了后世与其他某个角色事迹融合后碰巧与考古撞上的可能,不过这可能性也太小了?)


ps:其实还有一个不明的例子,也就是《山海经•海内经》里的:舜妻登比氏,生宵明、烛光。

这三位的“直接名”都没有“女”,但是西晋郭璞注释:即二女字也,以能光照,因名云。

也就是说“宵明烛光”是两位女神的“号”而非“名”,至于祂们叫什么……貌似没有了,另一位“登比氏”在部分引文中写作“舜夷登比氏”,如果是这样意思就完全变了(变成了舜二女降生的时间),也可能是文献遗失导致,但终究是推测。所以这里也是有些疑问。

评论

热度(45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