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不语兮飘渺

不常更新

神农篇

神农牛首人身

《列子·黄帝》:庖牺氏、女娲氏、神农氏、夏后氏,蛇身人面,牛首虎鼻。

《列子》不仅包括古本列子,还有很多魏晋伪托的内容,真伪混杂之下的这段文字根本不能判断产生时间,所以姑且算作魏晋。

古代王者

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:轩辕之时,神农氏世衰。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,而神农氏弗能征。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,诸侯咸来宾从。而蚩尤最为暴,莫能伐。炎帝欲侵陵诸侯,诸侯咸归轩辕。

从史记来看,至少在西汉时期“神农氏”与“炎帝”还是渭泾分明的两个角色,前者是古代圣王(且只有一个),后者在先秦—西汉的信仰中作为“天帝”与部分国家的祖先神。

这二者的“融合”看起来是开始于《世本》(清代辑本),此书年代约在战国末期:(但是……)


但是,《世本》中的 “炎帝即神农氏,炎帝、身号,神农、代号也。”一句是宋仲子(三国之宋衷)之言,所以是“宋仲子曰”,并非出自《世本》。

那么,神农与炎帝最早是何时融合的呢?

新莽《世经》:“太昊帝,……首德始于木……作罔罟以田渔,取牺牲,故天下号曰炮牺氏(即伏羲氏)”和“炎帝……以火承木……教民耕农,故天下号曰神农氏”

也就是说神农与太昊这两个角色是在西汉灭亡以后才被融合到一起(而且很可能是因为王莽出于政治需求的伪造。)

东汉《风俗通义》列举当时四个版本的“三皇”时,每个都有神农和伏羲,而二者被称为皇早在《易经》就有,其他的被称为“皇”的反而比他们晚。

三皇春秋运斗枢:"伏羲、女娲、神农是三皇也。

礼号谥记:伏羲、祝融、神农

含文嘉纪:伏戏、燧人、神农

神农,神者,信也。农者,浓也。始作耒耜,教民耕种,美其衣食,德浓厚若神,故为神农也。

尚书大传:遂人为遂皇,伏羲为戏皇,神农为农皇也。

神农悉地力,种谷疏,故托农皇於地。天地人道备,而三五之运兴矣。

《风俗通义》谨按易称:伏羲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耜之利,以教天下。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

神农尝百草

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古者,民茹草饮水,采树木之实,食蠃蛖之肉,时多疾病毒伤之害。 于是神农乃如敎民播种五谷,相土地宜,燥、湿、肥、硗、髙、下,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 当此之时,一 日而遇七十毒。


神农理天下

《尸子》:“神农理天下,欲雨则雨。五日为行雨,旬为谷雨,旬五日时雨。正四时之制,万物咸利,故谓之神。”(《艺文类聚》二,《太平御览》)

《尸子》:神农氏夫负妻戴,以治天下。尧曰:“朕之比神农,犹旦与昏也。”(《太平御览》七十八)

《尸子》:有虞氏身有南亩,妻有桑田,神农并耕而王,所以劝耕也。(《艺文类聚》六十五,《太平御览》八百二十二,《北堂书钞》八)

《尸子》在流传过程中早已经残缺,很多内容我们并不能判断这些是原书便有还是后人的托古附会,尤其是这些内容在唐,宋甚至清代才被收录,参考价值不如以下列出的,这种全书没丢失过的书籍后人托古假造的可能性很小。

《周易·系辞下》:包犠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《益》。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《噬嗑》。

《淮南子•主术训》:"昔神农之治天下也,神不驰于胸中,智不出于四域,怀其仁诚之心,甘雨时降,五谷蕃植,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月省时考,岁终献功,以时尝谷,祀于时尝。明堂之制,有盖而无四方,风雨不能袭,寒暑不能伤,迁延而入之,养民以公。其民朴重端悫,不纷争而财足,不劳形而功成。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,是故威厉而不杀,刑错而不用,法省而不烦。"

《淮南子•齐俗训》:故神农之法曰:“丈夫丁壮而不耕,天下有受其饥者;妇人当年而不织,天下有受其寒者。”故身自耕,妻亲织,以为天下先。其导民也,不贵难得之货,不器无用之物。

《淮南子》和《周易》中提供了这位典型的“古圣王”的形象与事迹,这是一位具有品德和能力的“英雄”,与百谷种植和草药有关。


神农制琴

《淮南子•泰族训》:神农之初作琴也,以归神;及其淫也,反其天心。

天神或圣王与音乐,乐器扯上关系在中国神话中很是常见,如五色帝与五音相配,其他的圣王也有与乐器相关的传说。





评论

热度(14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